張聰麒醫師 遠見眼科 新竹中國附醫 這個病例應該是台灣第一例,為自己記錄一下,將自己經驗寫上來,拋磚引玉給其他醫師一個參考交流的方向。 人工水晶體術後如果不如意需要置換是個不太容易的手工藝,需要耐心慢慢分開沾黏的部分,慢慢的把水晶體肢解出來,盡量越少的破壞越好。因為之前常常受其他醫師請託幫忙換片,所以整理出一套置換方式,安全至上,還給病人更好的視力。 通常置換分為幾種:1.單焦換單焦: 常見於水晶體植入後才發現破損,或是度數誤差太大。 2.多焦換單焦: 這個最常見,因為對多焦水晶體的光學不適應,只好置換回單焦水晶體。 3.多焦換多焦: 通常見於度數誤差太大,這個數量上就少了。 今天要說的是4.單焦換多焦: 這個就絕無僅有,而且這個病人是裝單焦散光要換成多焦散光,因為雖然術後看遠很清楚,但立刻發現中距離及近距離不行,跟醫師討論後決定鼓起勇氣置換成多焦水晶體。 挑戰的點是病人本來單焦散光的裸視視力是1.0,看遠品質非常好,因為散光度數已經經由散光水晶體矯正的很好,但是當我們換片時通常會擴大傷口讓水晶體比較好拿出來,這時候會改變角膜散光,甚至變得不規則散光,影響更需要規則光線進入的多焦水晶體光學品質,在這層考量下傷口完全不能擴大,使得手術更難進行。
遠見眼科由此去
在台灣由於人口的老化與近視度數的增加,都造成了白內障人口的大幅增加,高度近視白內障會因水晶體的混濁而造成視力下降,另外也會因度數增加,造成病患白內障快速惡化,不僅白內障手術人口變多,手術年齡也普遍提前。 延伸閱讀:近視不會得老花眼?戴老花眼鏡會越戴越深?眼科權威破解2大迷思 白內障手術不需住院白內障手術是將原本水晶體乳化後放入人工水晶體。隨著技術進步,這已是十分快速且不需住院的手術。臨床上患者有多種人工水晶體可以選擇,包括:非球面,防藍光、變色多焦等等,這些不同的選擇會依據病患臨床上的需求而定。 延伸閱讀:白內障手術選哪種水晶體較好?不用苦惱,4原則教你 這些人工水晶體中,最高階的就是「多焦人工水晶體」,簡單來說就是指將眼睛的狀態恢復到年輕狀態的水晶體。因此,若換成多焦人工水晶體,當然就會使看東西對焦從遠看到近都可以。 示意圖/TVBS 換了多焦人工水晶體為何要戴眼鏡?不過往往有人會問:「是否換了多焦人工水晶體以後就不用戴眼鏡了?」臨床上看到許多人裝入多焦人工水晶體的患者,在某一個遠近的範圍內是能達到不用戴眼鏡的目的,但並非所有的焦點都能夠滿足需求,尤其是當今看3C的時間長,眼睛在看手機、電腦、報紙等近物時,所需的調節力往往相對多需兩百度,這時就算裝了多焦的人工水晶體,仍然不能夠看手機非常清晰,還是需要眼鏡的輔助。 延伸閱讀:白內障手術前 你一定要告訴醫師的幾件事 2種改善方法面對這樣的情形,醫生有時會使用兩種方式來輔助,其中一種是在裝入人工水晶體時,利用單眼視力的方法,就是讓一眼看得較遠的中遠範圍,另一眼焦聚以中近範圍為主,兩眼互相協調,就能達成九成以上視力需求。 延伸閱讀:不是白內障!視力有暗點、歪曲模糊 小心黃斑部濕性病變上身 另一種方式也可以在使用多焦人工水晶體時,加上近視一百的度數,這樣的人工水晶體就更符合病患對更近的手機的要求,不過這樣在看遠時就會有近視一百度的模糊感,術前必須要先病患溝通。 總而言之,白內障手術後放置多焦人工水晶體,雖能改善生活中八成的視力,有時太遠或太近的距離,還是會有眼鏡的需求,因此請民眾不要有太不切實際及過度理想化的要求。 ◎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眼科主任陳瑩山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熱愛當網紅網美?小心白內障名醫陳瑩山教你「內服外用」保養眼睛 白內障與黃斑部病變有關40歲快做這項檢查 老花不矯正,白內障提早來!自我檢測7選項見端倪 眼壓高也會血壓高?眼科名醫陳瑩山解答會頭痛要小心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
大學眼科中壢院長林鴻源說,有些人一聽到白內障手術就很害怕,也有人不願意裝上人工水晶體,問說「能不能把水晶體拿掉就好了?」但是這樣的手術方式,就像是回到30年前,手術後必須要戴上1000度的遠視眼鏡,因為失去水晶體的調節。 水晶體雖然只有小小一片,但是負責30%的屈光,而角膜則負責70%屈光,屈光度就是可以調節我們看遠看近的程度,所以當水晶體慢慢老化,會開始覺得老花、看不見,甚至光線會很散亂,尤其是晚上容易產生眩光。如果手術只是把老化的水晶體拿掉,眼睛還是失去調節能力,等於動完手術還是要靠重度遠視的眼鏡過生活,事實上很不方便。 林鴻源說,所以大家真的不要害怕動手術,現在健保有給付手術費用跟最基本的球面、單焦點水晶體,「不過這個只能選擇一個看得清楚的點,比如你選了看遠處的水晶體,遠處就看得很清楚,近的就看不清楚,反過來也是一樣,而另一個缺點是,球面的聚焦、色彩也會有點誤差,所以通常還是需要戴眼鏡。」 人工水晶體該怎麼選?林丕容說,因為眼睛是非常精細的器官,多次動手術很容易造成損害,而且第二次手術要拿出原本裝好的人工水晶體,很難確保手術成功,所以白內障手術都建議只做一次,所以選擇水晶體就變得非常重要、需要很謹慎。 林鴻源說,目前單焦點的水晶體有球面、非球面、散光3種,多焦點的則有雙焦點、三焦點、非對稱區域折射3種;單焦點的缺點前述已經提到,而多焦點的缺點是,光線進來時會有17~20%左右的損失、又要分給遠近(雙焦點),或是遠中近(三焦點),所以沒辦法看得像單焦點那麼清楚,但好處是可以不用戴眼鏡。 「但是因為光線會有一點落差,我會建議視網膜很健康,沒有像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視網膜疾病,還有夜間不需要開車的人,可以嘗試多焦點的水晶體。」林鴻源說。 不過現在有一種非對稱區域折射的水晶體,光損率只有5~7%,所以能改善眩光、光暈,晚上也可以開車,遠視500度、近視2000度以內都可以選擇,但缺點是比較貴,林鴻源說,如果要選擇、非球面、多焦點,隨著選擇的條件越多,可能要自負45000元~10萬元不等的金額。 而且現在的白內障手術是用飛秒雷射,可以全自動化控制,配合即時3D斷層掃描,除了能在術前精確定位,在手術當下,還可以同步監控手術情形,而且時間只需要15~20分鐘。術前的麻醉也不會痛,因為是透過滴藥的方式而不是打針,傷口很小,不需縫線、恢復快、當天即可返家,林鴻源說,現在真的安全又方便,建議如果確診白內障,千萬不會怕做手術,放久了反而會真的失明。 延伸閱讀 怎麼知道自己得了白內障?症狀、治療一次說清楚!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